传统文化的没落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后遗症,一方面是传承出现了问题。最主要的是西方文化的入侵,让国人失去了对自我文化的欣赏与追求。还有就是我们从农业社会一下子就到了商业社会,角色转变太大,欲望也一下子被放大了。就像风筝一样,中间的线太长,甚至都断了。这样造成文化断层,失去了固有的根基,以至于很多国人价值观紊乱,迷茫。是时候回归传统,回归文化自信了。
昆曲,原名“昆山腔”或简称“昆腔”,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、剧种,现被称为“昆剧”,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,被誉为是戏曲“百花园”中的一朵“兰花”。
昆曲发源于十四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,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走向全国,自明代中叶起独领中国剧坛近四百年。昆曲柔合了唱念做打、舞蹈及武术等,以曲词典雅、行腔婉转、表演细腻而著称,被誉为“百戏之祖”。昆曲以鼓、板控制演唱节奏,以曲笛、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,其唱念语音为“中州韵”。我们介绍了昆曲的发源和特点之后,再简单说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,主要有三点:(一)昆曲演唱用笛子伴奏,京剧用京胡;(二)昆曲唱牌子,京剧只有某些借鉴昆曲的戏才唱,大部分不唱牌子;(三)昆曲的念白大部分为苏白,北昆等北方剧团用京白较多,京剧念白分京白和韵白。二者之间从一般民众来看,京剧是国粹是国剧,而从学术与美学的角度看,昆曲才是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美学品味的国剧。昆曲是国学,而京剧仅仅是一种戏曲,如要称之为国学,则是不合适。严格意义上说,京剧是大众文化是广场文化,而昆曲是贵族文化是宫廷文化。那么为什么会“昔日万人空巷,今朝门厅冷落”?我想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。首先,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、巅峰和衰落的阶段,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。昆曲以及京剧也是如此,昆曲已有近六百年历史,京剧的形成也有二百余年,已经经历了巅峰、辉煌阶段,如果没有再进一步的发展、创新,也只能逐步走向衰落和消亡,这是自然规律和必然结果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惊慌失措或者大惊小怪。其次,昆曲及京剧都不能陶醉在以往的辉煌之中。昆曲虽然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、中国韵文学和中国戏曲文学的高峰,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被束缚了手脚,缺少了发展与创新。在当今的社会里,发展迅速、节奏很快,昆曲以及京剧已明显跟不上了发展、无法博得大众的喜爱,更是有那么一些“贵族”和“老爷”们死捧着京剧、昆曲是国粹是高雅艺术,而把“她养起来,不让其经风雨”,这更加速了其走向衰落和消亡。
最后,我认为还是应该强调一下: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、音乐戏曲宝库里珍贵财产,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弘扬。但昆曲以及京剧的存亡最终还是要靠其自身的改革创新,来恢复青春再创辉煌。我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,如果没有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,都只能走向衰落和灭亡。
一管竹笛缓缓吹出悠悠音韵,轻轻托起婉丽的歌喉,吐出最美、最抒情、最有意境的汉字,伴随曼妙的水袖、身段从天而降,穿林渡水而来,让人如梦如幻,如醉如痴;这就是昆曲。
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独一无二的东方神韵,穿越六百年时光,迷倒了无数人。这是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。有钱有闲阶级的诞生,发展出了高档次的审美趣味,了解人生,且懂得享受人生的贵族、士大夫们才会有如此杰作,精致典雅,无与伦比。
然而,忽然间,这载歌载舞的美妙音韵,似乎像碰到了金属钢板,消解于隆隆的机器声、枪炮声。这是怎么回事?工业文明的到来,无论中外,都对古典文明古典文化造成巨大创伤。
诚然,物欲的追求,包括对财富的追逐,对交通、通讯、生活方方面面的便利舒适的不断升级,无可厚非。然而,这一切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。人是非常容易迷失在这手段里,而忘了生活的真谛的。忙碌、紧张、快节奏,浮躁、疲劳、爱攀比,这一层层重压,使人无瑕冷静无瑕思考,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。迷途的羔羊啊。感觉日趋迟钝,情感渐渐淡漠,***还原为春宫画,什么浪漫、情调多半还原为原始本能。快餐大行其道。
在这样的环境,这样的氛围下,闲情逸致还剩几许?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原理,为生存而奋斗的原始人是粗糙的,因为物质的贫乏,而今,我们我们又到了贫乏期,不过此贫乏非彼贫乏,这个贫乏的参照物要高的多,所以这是一种相对贫乏。相信,人总归会还原为人。昆曲一类的艺术先放在博物馆里,好好保存,人们会重新喜欢的。出国演出,老外大感兴趣就是明证,艺术无国界,越是地方的,也越是世界的。这个现象也说明,发达国家貌似第二个贫乏期已经快要过去了,衣食住行无忧,又重新找回自己了。
让我们的灵性早日回到我们身上吧,静下来,慢下来,一杯清茶,一把折扇,双目微闭,细细的听,慢慢的看,认真的品。品戏,品人生,也品自己。这才叫活着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3801085100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jhtrh.com/post/8775.html